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4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4 菩薩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 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 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彌勒回佛:「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因為我曾經為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領屬眾,說修習到不退轉地的方法。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為仁者您授記,說您此生即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問您是以哪一生得佛受記呢?是過去生?未來生還是今生?如果是過去生,那過去已滅;如果是未來生,那未來未到;如果是現在生,現在卻轉瞬即逝,無片刻停駐。若如佛所說,比丘你現在就正在生、老、變滅中。如果您能以無生得佛受記,那無生就應是正位。既在正位中,自然沒有什麼受記可言,也沒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

您彌勒菩薩又如何能被受記在一生中成佛呢?這受記是從如如生時得到呢?還是從如如滅時得到呢?如果是從如如生時得,如如本沒有生;如果是從如如滅時而得,如如也沒有滅。一切眾生本質皆如,並無二致,一切法在本質也如是,一切聖賢也本質如如,到您彌勒也是一樣。

如果您彌勒得佛受記,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該能受記。為什麼呢?所謂如如,其實是不二、不異,本質毫無差別。你彌勒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也一樣可得。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菩提相,如果彌勒能得滅度,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能得滅度。為什麼呢?諸佛知道一切眾生最終的寂滅相就是涅槃,不會再有其他寂滅相了。

所以彌勒!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去誘惑諸天子,實相應該是既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也沒有從此心退轉的問題。彌勒你應當讓這些天子捨掉對菩提的分別想,為什麼呢?菩提是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寂滅』是菩提,因為能滅切相。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不觀』是菩提,因為不觀可遠離一切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不行』是菩提,因為不行能斷一切憶念。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

斷』是菩提,因為斷能捨一切見。

『離』是菩提 ,離諸妄想故。

『離』是菩提,因為離能遠一切妄想。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是菩提,因為障能擋一切願。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不入』是菩提,因能使心不入一切貪著。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隨順』是菩提,因為是隨順如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安住』是菩提,因為能安住於寂然法性。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至』是菩提,因能到達真實境界。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是菩提,因為等與虛空並無區別。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無為』是菩提,因為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知』是菩提,因為能藉以明白切眾生的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會』是菩提,因十二入接因此不會聚。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不合』是菩提,因為可藉以遠離煩惱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無處』是菩提,因為其中無形色可停住。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菩提,因名字本來是空。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如化』是菩提,因心如化即無取捨。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無亂』是菩提,因常自清淨始能無亂。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善寂』是菩提,因性清淨所致。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是菩提,因心離攀緣的緣故。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無差異心』是菩提,因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不作』任何比擬是菩提,因諸法等齊,無可比喻之故。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是菩提,因諸法難知須以微妙心解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維摩詰說這些法時,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我就是因為這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 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 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陀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光嚴回佛道:「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為什麼呢從前,某次我出毗耶離大城。

那時,維摩詰剛好也進城,我於是向祂行禮,並問祂:「居土您從哪裡來?」
祂回我說:「我從道場來。」

我問祂:「是哪個道場呢?」

祂說:「『直心』就是道場,因為它不虛假。
『發心修行』是道場,因為它能充實人的辦事能力;
『深心』是道場,因為它可增加真正的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因為它讓人不致出錯。
『佈施』是道場,因為不求回報。
『持戒』是道場,因為願力具足。
『忍辱』是道場,因為對眾生心無掛礙。
『精進』是道場,因為不懈怠、不退轉。
『禪定』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調 伏心念,使其柔軟。
『智慧』是道場,因為可以因此盡見諸法,不致偏邪。
『慈心』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用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

『悲心』 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救拔眾生,不辭勞苦。
『歡喜心』是道場,因為樂法不疲。
『捨離心』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斷除憎愛。
『神通』就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成就六通。
『解脫』是道場,因為能藉以獲八種背捨,讓惡業不生。
『方便』是道場,因為能藉以隨緣教化一切眾生。

 『四攝』(惠施、愛語、利行、同事)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攝受眾生。
『多聞』是道場,因為能如所聞修行。
『伏心』是道場,因為能正觀諸法。
『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捨棄有為法。
『四諦』苦、集、滅、道是道場。因為能藉以了悟世事的所有真相,不欺不誑。
『緣起』是道場,因為可從中了悟無明以至老死都永無止盡。
 『煩惱』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生命的實相。
『眾生』是道場,因為可藉他們了悟無我的真義。
切法』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諸法皆空,實無所有。
『降魔』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訓練自己不傾斜、不動搖。
『三界』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瞭解自己實無可趣者。
『獅子吼』是道,因為可藉以練就無畏、無懼。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因為可藉以練成不犯諸過。
『三明』是道,因為可藉以斷諸煩惱,盡除障礙。
『從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因為可藉以成就一切智。

就像這樣善男子!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教化眾生,則其一切作為,無論是舉手、投足都無不是道場,你應知道,每個人都是必須從道場之路磨練過來,最後才能安住於佛法中。』

維摩詰說這佛法時,在場五百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是因為這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呀!」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持世菩薩說:「不然,你去探望維摩詰的病情吧!」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 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 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 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 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 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持世菩薩回佛陀:「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的大任。為什麼呢?因為某次我安處在靜室中,這時,魔王波旬帶領著祂的一萬二千天女來,還有鼓樂絃歌陪襯,陣仗有如天帝出巡。祂們主從都對我的足背稽首,合掌恭敬地問訊,然後立於一旁。我當時真以為是帝釋,便對祂說:『善來僑尸迦!雖說這是你本有的福德,但也不應這樣放縱自己。你應當觀五欲(色、聲、香、味、觸)無常,從而從根本上積求善本。善用身、命、財去修習堅實不易的法門。』

魔王當時回答我說:『正士呀!你就接受這一萬二千個天女吧!她們可以為你灑掃庭院呢!』

我說:『尸迦!不要給我這種不如法的東西,我是追隨佛陀出家的修行者,這些東西不適合我。』

話聲末落,維摩詰就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是魔王波旬來騷擾你修道的。」

當下對魔王說:「 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倒是可以接受。」

魔王驚恐的想:『維摩詰,不要煩我!』

魔王這時想隱形遁走,但卻無法隱身,使盡所有的魔力仍溜不走。這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

魔王害怕,不得已恭敬地行禮,獻上祂帶來的天女。這時,維摩詰便對諸天女說:『魔王已將你們送給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是,便隨她們所需為她們宣說佛法,讓她們生起求道之心。同時,又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之心,已經有法樂可以自娛,就不應該再留戀五欲之樂了。』

天女們於是問維摩詰:『什麼叫法樂?』

維摩詰回答說:『就是指樂於信奉佛法。樂於聽法。樂於供養大眾。樂於拋棄五欲。樂於認知五蘊如同怨賊。樂於正觀四諦了解它們如同毒蛇。樂觀內在感官實無一 物可取。樂於隨護求道的意念。樂於利益眾生。樂於恭敬供養恩師。
樂於廣行施捨。樂於堅守戒律。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勤集善根。樂於勤修禪定使 心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樂於使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佛土。樂於為成就相好,而修習切功德。樂於莊嚴道場。樂於聞深法而沒有畏怯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適時的解脫。樂於親近同修。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同修者,使他們心無障礙。樂於幫助見解偏邪的人。樂於親近善知識。樂於安守清淨。
 樂於修習切成就菩提之法。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法樂!』

這時,魔王波旬對所有天女們說:『我帶你們回天宮吧!』

天女們說:『你既將我們送予這居士,我們也都嚐到這不可思議的法樂,現在都已不想再追求五欲之樂了!』

魔王說:『居士!你可不可以放棄這些天女呀?能放棄一切甘心施捨給他人的,才叫菩薩啊!』

維摩詰說:『我已經放棄她們了呀!你就帶她們走吧!我願切眾生都能法願具足。』

這時,眾天女問維摩詰:『我們要如何安住在魔宮呢?』

維摩詰答道:『姊姊們!有一種修習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當要好好學。所謂無盡燈,就是指以一盞燈去點燃千百燈,讓黑暗通明,而光明則無窮無盡。如果能這樣,眾姊妹們,就像一菩薩開導無量眾生,讓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的求佛道之心也永不止息,並且,隨各人所說的法,而增長一切善法,這就是無盡燈了。你們雖住在魔宮,但以這法門,能讓無量無邊的天子、天女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報佛恩,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

這時,天女們都俯身頂禮維摩詰的腳面。之後,就忽然都從眼前全部消失,隨魔王波旬回天宮去了。世尊!維摩詰有這樣的自在神力,和這樣不可思議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祂那裏探望病情!」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不然,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 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曰:『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 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 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德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這探病的工作。為什麼呢?過去,我曾在父親家中舉辦佈施法會,供養出家人、婆羅門及眾外道和一些貧窮、卑賤、孤苦無依 的人,法會到第七天期滿時,維摩詰來到會場。對我說:『長者之子呀!佈施大法會,不應當像你這樣辦,你應當辦的是法施大會,怎麼就只施錢財呢?

我答道:『居士!甚麼是法施大會呢?』

 維摩詰說:『法施大會,沒有先後,同時供養一切眾生,這就叫法施大會。』
我又問:『怎麼說呢?』

維摩詰答道:『從菩提心生出慈心。以救助眾生為初心,生出無量悲心。以護持正法為目的,生出無量歡喜心。為廣攝智慧,而起平等、無分別的捨心。為抑制自己的慳貪,而行佈施波羅蜜。為化犯戒之行,而行持戒波羅蜜。為行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為離身心之相,而行精進波羅蜜。為徹底覺悟,而行禪定波羅蜜。為追求一切智,行般若波羅蜜。

在教化眾生時,要以空為基礎, 不能讓自己與眾生都執著於有。即使不捨棄有為法,起心動念也要來自無相,不能著相。示現受生,但以無作(因法性本空)為本,才不會落入生滅相。護持正法,以隨時、隨地、隨緣、隨眾生心的方便力;為度眾生,而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對一切事物心懷恭敬,來矯治眾生驕慢的念頭;教眾生以法身、慧命、法財三堅取代仲生最執著的身、命、財;教導眾生以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佈施、念持戒、念天),來取代從五蘊八識裡孵出來的顛倒想。教眾生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與人互動,來喚醒他率真的本心;教導他光明正大的奉行善法,讓自己的身命清淨不染。

教眾生以心能清淨為喜,而親近聖賢看到壞人不起厭惡心,願去調伏他。教導眾生出世法,讓他們發起追求更高智慧、更高境界的深心。教導眾生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為前提。以無諍之心生活,讓自己常處清靜、悠閒;以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解脫眾生所受的繫縛為目的,而致志修行。 以求相好及往生淨土之心,起福德之業。

瞭解一切眾生的心念,並以與之相應的教法教育他,來起智慧之業。對一切法,不取不捨,契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智慧法門。斷除一切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 法,起造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德福報為初心,幫助成就圓證菩提之法。就像這樣,

善男子!這就是法施之會!菩薩若能以這方法作佈施,那他就是大施 主,能成就一切世間的大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這法時,在場的婆羅門眾有二百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也即時得到清淨心,感歎從未有這樣的感受。於是向維摩詰以頭面觸其足致最敬禮,還解下身上佩戴的瓔珞獻上,但維摩詰推卻不受。

我說:『居士!請收下!然後隨你的意願給人好了。』

維摩詰這才接受我獻的瓔珞,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分給會中最貧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與會的一切大眾,都得以親見這位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在佛土變成四柱支撐的寶台,寶台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這些飾物層層堆疊,卻全都能一覽無遺。

這時,維摩詰顯示神通之後,就又說道:『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施捨最卑賤的乞丐,那他所植的福田等同如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以平等心作佈施,不求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

當時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看見維摩詰的神力,又聽祂所說的話,立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是因為這樣,才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探病之責啊!」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就像這樣,所有菩薩都各向佛述說無法探病的緣由,還把維摩詰所說的話,都一一重複出來。結果都說自己沒資格去探病。

【卷四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