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4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2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3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3    法供養品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那時,天帝釋提桓因在群眾中對佛說:「世尊!我雖跟從如來及文殊利師聽過了百千部經典,但還從未聽過像這麼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究竟實相的經典哩!以我所領悟的佛所說這經的義旨,若有眾生聽見這經的法義,能夠信解、受持、讀誦的話,必定能得到此法的真義,更何況是能依此經去修行的呢?這些人等於關上通往惡趣之路,開啟通往善的大門,他們是隨時都能得到諸佛的關懷、護持的。這些人在修行路上,必能降伏外道、摧破魔怨、修持菩提、安住道場、遵循如來的足跡前進。

世尊!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此經,並按照此經所說去修行的話,我與我的眷屬當會供養他、扶持他;無論他在村落、城市、山林或曠野,只要有這部經典,我與眷屬們都會來到他跟前聽受佛法。對未生信心的人,我們會讓他生出信心,對已生信心的人,我會盡我能力保護他。」

佛 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於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

佛說:「好極了!好極了!天帝!若能如你所說,我真替你高興。這部經典廣泛解說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諸佛不可思議的覺悟歷程。所以,天帝釋啊!若有善男信女能受持、讀誦、供養這經,就等於供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天帝!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如來,數量多如甘庶、竹葦和稻麻的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 一劫或超過一劫的時間,恭敬、尊重、讚歎、供養此經、把此經供奉在他所安住的地方,到諸佛滅度後,逐一興建有佛身舍利的七寶塔,廣含四天下,高達至梵天以表剎土莊嚴,更以香花、瓔珞、幢幡、伎樂等最微妙的事物供養一劫、甚至超過一劫的時間。天帝!你認為如何?這人所植的福德多不多呢?」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釋提桓因答:「多啊!世尊!那人的福德,多到以百千億劫的時間也說不完。」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告訴天帝說:「須知這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不可思議的解脫經典,能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這福德還遠勝於他哩!為什麼呢?因諸佛的菩提都是從這經生起的,菩提的相不可限量,也因此,具足這樣的因緣,福德也一樣不可限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 『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 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佛對天帝說: 「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那麼久遠以前,世間有佛陀,名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那世界名『大莊嚴』,所處時代叫『莊嚴劫』。那時的佛壽命二十小劫,祂的聲聞弟子眾有三十六億那由他那麼多,而菩薩僧眾也有十二億。天帝!那時,有位轉輪聖王名叫『寶蓋』,祂七寶(金輪、珠寶、象、馬、庫藏、主兵、玉女)具足,統轄四天下,膝下有一千位王子,個個相貌端正,勇健無比,能征服任何敵人。

那時,寶蓋王與祂的眷屬,佈施一切以供養藥王如來使能安住。在五小劫結束後,寶蓋王對諸王子說:『你們應當像我一樣,以深心供養佛!』於是,一千位王子都接 受銜父命供養藥王如來。在接下來的五小劫裡,祂們佈施一切安住於此。在千位王子中,有個叫月蓋的,他獨自思惟:『不知還有沒有更特別供養方式?』那時,佛以神通力,讓天神在空中對他說:『善男子!法供養勝過任何的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月蓋即問:『什麼是法供養呢?』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天神回答:『你可以去問藥王如來,祂會為你好好解說什麼叫法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養?」

於是,月蓋王子立即往訪藥王如來。祂稽首如來之足,轉向一方,對如來說:「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可是,什麼是法供養呢?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

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 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藥王如來說:『善男子!所謂法供養,就是宣說諸佛所說的深奧經典,宣說一切世人難信、難接受,微妙難得遇見、清淨無染的經典。不單只分別思惟能得,甚至還是為菩薩法藏所攝受的,經陀羅尼印證已達不退轉境地,能成就六度,掌握好分別義、不違反菩提法,能超越眾經,讓眾生契入大慈悲之地。

能遠離一切魔事及邪見, 隨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等四相、四見。證入空境,無相、無作、無起諸解脫門。能令眾生安坐在道場共轉法輪。諸天神、龍及乾達婆等同聲讚歎。還能令眾生入佛法寶藏,攝受諸聖賢的一切智慧,宣說菩薩所行之道;依據諸法的實相之義;宣說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助一切毀禁犯戒的眾生;降服各種魔障、外道及貪念熾盛者,使他們心生怖畏;讓諸佛、聖賢齊聲讚歎,讓眾生脫離生死之苦,瞭解涅槃之樂。向眾生講解十方三 世諸佛所說之法。如果聽到這些佛經,皆應信解、受持、讀誦。更以善巧、權宜的方法,為眾生分別解說,一一顯示,了了分明。因為這些都是為守護佛法而做,所以叫做「法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 相, 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此外,對於諸法能依經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棄各種邪見,證得無生法忍;徹底明白無我、無眾生;對因緣果報,則不違拒、不諍辯。放下對我和我所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隨順法相,了悟諸法空性的本質,無所入、無所歸,因為無明終究幻滅、諸行也一樣終將幻滅,以至生、老、死也一樣畢竟亦是幻滅。若能這樣觀照,十二因緣本來就是相因相續,循環不盡,眾生因此而不再產生分別心、起見惑,這就是最高的法供養 了!」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天帝!』

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 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佛對天帝說:「當月蓋王子從藥王如來口中聽到這些法時,他當下得到『柔順忍』,隨即解下身上的寶衣和飾物來供養如來,並對佛說:『世尊!他日如來入滅後,我一定會行法供養,來守護正法。懇請您以威神力加護我,讓我能順利降伏魔怨,修菩薩行。』

佛了知月蓋王子深切的心願,便為祂授記說:『你一定能在我離世後,守護法城,天帝!』

那時,月蓋王子見證了法清淨,聽到藥王如來的授記,當下就充滿信心的出家,精進的修習善法,不久,就得了五種神通、具足菩薩道、證得陀羅尼總持智慧和無礙辯才。在藥王如來入滅後,月蓋就以祂的神通、總持辯才的能力,在長達十小劫的時間裡,將藥王如來所轉的法輪繼續傳播,讓它流布四方。月蓋比丘以守護佛法為己任,勤行精進,祂以比丘的身份,化導了百萬億的眾生,使他們於菩提道上永不退轉。計有十四那由他的人,都發成為聲聞、辟支佛的深心,希望無數的眾生都得生到天上。

天帝!當時那位寶蓋王,不是別人,就是如今已成佛的寶炎如來!祂的一千位王子就是賢劫中的千佛,從第一位王子迦羅鳩孫馱佛到最後第一千位王子號稱樓至如來為止!那位月蓋比丘,就是我的前身。所以說,天帝!由此可知,法供養是最上的供養,是無與倫比的供養。所以天帝!你應該以法供養來供養佛!」 


【卷十三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1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0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9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8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7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6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6  不思議品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這時,舍利弗看維摩詰室中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心想:「這麼多的菩薩和聲聞弟子該怎麼坐呢?」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維摩詰知道他的心思,便對舍利弗說:「怎麼仁者你是為求法而來,還是為坐椅子而來呀?」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舍利弗回答說:「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坐椅子來的。」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維摩詰說:「舍利弗呀!一個想真正求法的人,連自己的身命都不敢貪戀,何況是坐椅子?一個想真正求法的人,不會貪求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需求,也不起對十八界六塵、六根、六識與十二入相關的貪求;也不會起對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相關的貪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舍利弗呀!一個真正求法的人,既不貪求佛的加持,也不會因貪求法而迷失自己,更不會一窩蜂跟著眾人求其所求的。一個真正求法的人,不會執求世間之苦;也不會執求因果業報的斷滅,不會執求無為、究竟證果的修道。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裡沒有戲論的空間!如果一個修道人說我應當見証世間苦、斷除煩惱集、証寂滅之道來修道,那就是耽於戲論,而不是求法。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舍利弗呀!真正的法,是寂滅法,不生不滅。若執求生滅,就變成求生滅之道,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法是無染的,若所求之法不清淨,以致認為有涅槃可證,那就是染著,而不是求法。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所謂的行處,若有人說他行於法,那只是行,而不是求法。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可取捨,若對法有取捨,那是取捨,而不是求法。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若心著法有存在之處,那是妄心執境,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本名是無相,若隨相而生識心,那是求相,而不是求法。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住,若安住於法,而心生沉迷,那是住於法,而不是求法。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法見、聞、覺、知的,求法者若行見、聞、覺、知之道,那是見、聞、覺、知,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為的,若行有為之法,那是求有為,而不是求法。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所以啊!舍利弗!一個真正求法的人,對於一切法都應該是無所求的。」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維摩詰說這些話畢,會場裡的五百天人,都在祂所說的法裡得到清淨法眼。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這時,維摩詰長者問文殊師利說:「仁者!你曾遊歷過無量千萬億的佛國,可知在哪個佛土裡有上好、已成就妙功德的師子寶座呢?」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文殊師利說:「居士!往東方穿過三十六恆河沙數的國土,有一個叫須彌相國的,那裡有佛名『須彌燈王』,祂現在仍在那裏。那佛身長有八萬四千由旬梵語Yojana,為計里程之單位。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祂的師子寶座高八萬四千由旬,且美輪美奐、莊嚴無比!」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於是,維摩詰長者運用神通力,即時請須彌燈王佛送來三萬二千張師子座,這些寶座高廣、精緻、潔淨,馬上被安置在維摩詰的居室裡。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諸菩薩、聲聞弟子、梵天帝釋和四大天王等,從前都沒見過這樣的寶座。而維摩詰的房子也好像突然變大、變寬,三萬二千張師子座,都全安置在裡面,卻一點也不會擁擠。而且,那毗耶離城及閻浮提的四大洲,都絲毫不會因此變得侷促,一切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這時,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尊者及諸大菩薩們!請就師子座吧!各位也可讓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像那師子座那樣。」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於是,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薩,都把自己的身體變高、變大,再坐上師子座。而那些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都無法變身升座。這時,維摩詰對舍利弗說:「你也請上坐!」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舍利弗回答說:「居士!這寶座太高,我坐上不去!」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維摩詰說:「舍利弗啊!你向須彌燈王如來行個禮,就能坐上去了。」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於是,所有新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紛紛向須彌燈王如來鞠躬行禮,之後就都能坐到師子座上了。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舍利弗說:「居士!真是前所未見哩!這樣的小室,竟能容納這麼多高廣的師子座,而且對毗耶離城的空間竟絲毫沒有造成妨礙,且對於整個閻浮提的所有城市村落、以及四大洲天各龍王、鬼神的宮殿,也並未造成任何壓迫哩!」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維摩詰說:「舍利弗啊!諸佛菩薩有一種解脫法門,叫『不可思議』。若有菩薩安住於這境界的,就能把巍峨高大的須彌山,納入一小粒芥子之中,而且芥子的體積不會有絲毫增減,須彌山也跟原來一樣大,而當中的四天王和忉利諸天,也跟著納入芥子內,自己甚至都沒察覺到。只有那些因此法門而受度化的眾生得見,這就是叫『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了。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這些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四大海的海水注入魚、龜、鱷魚、青蛙之類水生動物的毛孔中,且絲毫不會損及牠們,大海也跟原來一模一樣,而海中的龍、鬼、神、阿修羅等眾生,也一樣跟著海水一起注入那些水生動物的毛孔中,牠們也一樣不會覺察,而且沒有受到半點傷害。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擷取三千大千世界,像陶匠使用的陶輪那樣,將它置於右掌中,丟到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之外,而裡面的眾生卻完全沒覺察自己被移動了。之後,菩薩再把這世界放回原處,那些眾生都還不知道自己去了又回來哩!整個世界也還是跟原來一樣!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又,舍利弗啊!如果有些眾生是喜歡久住世間,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就會延七天到一劫之久,讓那些眾生以為已經歷過一劫。又或者有些眾生不喜歡久住世間,然而有可度的潛力,那麼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就會把一劫縮短為七天,讓那些眾生以為只過七天而已。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把所有佛土的莊嚴、美好集在一處向眾生示現;而且,菩薩還能將一佛土的眾生放在右掌上,然後飛到十方世界而無須移動自己的本來位置。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十方眾生供養諸佛的東西,全在一個毛孔裡展示出來。又能將十方國土所有的日月星宿,全部納於祂的一個毛孔裡,讓整個世界都能看到。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十方世界的所有風暴吸入口中,而對身體絲毫無損,將它們呼出來時卻不會摧折樹木;又能於十方世界在劫盡燃燒時,將一切烈火吞入腹中,而不會危害到祂自己;又能於宇宙的下方,越過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界,取其中一個佛土向上舉起來,再穿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界,就像拿針尖戳一片棗樹葉舉起來那麼容易,而這佛土並不會因此而受到任何影響。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又,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用神通力把自己變身成佛、或緣覺、聲聞、帝釋、梵天、君主、轉輪聖王的模樣;也能模仿十方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管是好聽、普通的、不好聽的聲音,都能將它們轉變成微妙的佛聲,宣說無常、苦空、無我的法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的種種法,讓所有人都能聽得到。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舍利弗啊!我這樣也不過是概略的為你解說菩薩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無邊法力,若要詳加說明,恐怕講到一劫結束都說不完!」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時,大迦葉聽了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感歎這是前所未聞,便對舍利弗說:「就像有人在瞎子面前展示各種東西的形象,他是無法看見的。所有聲聞乘,聽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一樣無法理解。有智慧的人一聽到這法門,還有誰會不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呢?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可惜我們根性都已變壞了,就像腐朽的種子,無法發芽一般。所有聲聞人,聽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都應痛哭流涕,讓哭聲震撼三千大千世界才是啊!所有菩薩,則該歡喜慶幸,頂禮領受這個法門。若有菩薩能徹底信解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那所有魔眾就拿祂沒辦法了!」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迦葉說這些話時,在場的三萬二千天人,全都發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 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 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時,維摩詰對大迦葉說:「仁者!在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之中當魔王的,多半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祂們為了方便教化眾生,故意示現當魔王。又,迦葉!在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菩薩之中,有人會向人乞討手、足、耳、鼻、頭、眼、骨髓、腦袋、血、肉、皮、骨,部落、城鎮,妻子、奴僕、象、馬、車輛、 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珂貝衣服、飲食等東西,這些乞丐,其實也大多是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祂們用這些方便善巧的方法,去考驗、試探眾生,目的是要堅定他們的捨心。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因為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都擁有不可思議的威德之力,祂們以嚴峻的方式試探眾生。像這麼不可思議的試探,一般凡夫見識淺薄,是無法承受的,就如龍象的踐踏不是一般的驢馬所能抵擋一般,這就是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的智慧方便法門。」


【卷六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5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4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4 菩薩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 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 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彌勒回佛:「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因為我曾經為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領屬眾,說修習到不退轉地的方法。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為仁者您授記,說您此生即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問您是以哪一生得佛受記呢?是過去生?未來生還是今生?如果是過去生,那過去已滅;如果是未來生,那未來未到;如果是現在生,現在卻轉瞬即逝,無片刻停駐。若如佛所說,比丘你現在就正在生、老、變滅中。如果您能以無生得佛受記,那無生就應是正位。既在正位中,自然沒有什麼受記可言,也沒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

您彌勒菩薩又如何能被受記在一生中成佛呢?這受記是從如如生時得到呢?還是從如如滅時得到呢?如果是從如如生時得,如如本沒有生;如果是從如如滅時而得,如如也沒有滅。一切眾生本質皆如,並無二致,一切法在本質也如是,一切聖賢也本質如如,到您彌勒也是一樣。

如果您彌勒得佛受記,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該能受記。為什麼呢?所謂如如,其實是不二、不異,本質毫無差別。你彌勒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也一樣可得。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菩提相,如果彌勒能得滅度,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能得滅度。為什麼呢?諸佛知道一切眾生最終的寂滅相就是涅槃,不會再有其他寂滅相了。

所以彌勒!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去誘惑諸天子,實相應該是既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也沒有從此心退轉的問題。彌勒你應當讓這些天子捨掉對菩提的分別想,為什麼呢?菩提是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寂滅』是菩提,因為能滅切相。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不觀』是菩提,因為不觀可遠離一切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不行』是菩提,因為不行能斷一切憶念。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

斷』是菩提,因為斷能捨一切見。

『離』是菩提 ,離諸妄想故。

『離』是菩提,因為離能遠一切妄想。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是菩提,因為障能擋一切願。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不入』是菩提,因能使心不入一切貪著。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隨順』是菩提,因為是隨順如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安住』是菩提,因為能安住於寂然法性。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至』是菩提,因能到達真實境界。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是菩提,因為等與虛空並無區別。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無為』是菩提,因為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知』是菩提,因為能藉以明白切眾生的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會』是菩提,因十二入接因此不會聚。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不合』是菩提,因為可藉以遠離煩惱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無處』是菩提,因為其中無形色可停住。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菩提,因名字本來是空。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如化』是菩提,因心如化即無取捨。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無亂』是菩提,因常自清淨始能無亂。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善寂』是菩提,因性清淨所致。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是菩提,因心離攀緣的緣故。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無差異心』是菩提,因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不作』任何比擬是菩提,因諸法等齊,無可比喻之故。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是菩提,因諸法難知須以微妙心解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維摩詰說這些法時,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我就是因為這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 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 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陀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光嚴回佛道:「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為什麼呢從前,某次我出毗耶離大城。

那時,維摩詰剛好也進城,我於是向祂行禮,並問祂:「居土您從哪裡來?」
祂回我說:「我從道場來。」

我問祂:「是哪個道場呢?」

祂說:「『直心』就是道場,因為它不虛假。
『發心修行』是道場,因為它能充實人的辦事能力;
『深心』是道場,因為它可增加真正的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因為它讓人不致出錯。
『佈施』是道場,因為不求回報。
『持戒』是道場,因為願力具足。
『忍辱』是道場,因為對眾生心無掛礙。
『精進』是道場,因為不懈怠、不退轉。
『禪定』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調 伏心念,使其柔軟。
『智慧』是道場,因為可以因此盡見諸法,不致偏邪。
『慈心』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用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

『悲心』 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救拔眾生,不辭勞苦。
『歡喜心』是道場,因為樂法不疲。
『捨離心』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斷除憎愛。
『神通』就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成就六通。
『解脫』是道場,因為能藉以獲八種背捨,讓惡業不生。
『方便』是道場,因為能藉以隨緣教化一切眾生。

 『四攝』(惠施、愛語、利行、同事)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攝受眾生。
『多聞』是道場,因為能如所聞修行。
『伏心』是道場,因為能正觀諸法。
『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捨棄有為法。
『四諦』苦、集、滅、道是道場。因為能藉以了悟世事的所有真相,不欺不誑。
『緣起』是道場,因為可從中了悟無明以至老死都永無止盡。
 『煩惱』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生命的實相。
『眾生』是道場,因為可藉他們了悟無我的真義。
切法』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諸法皆空,實無所有。
『降魔』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訓練自己不傾斜、不動搖。
『三界』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瞭解自己實無可趣者。
『獅子吼』是道,因為可藉以練就無畏、無懼。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因為可藉以練成不犯諸過。
『三明』是道,因為可藉以斷諸煩惱,盡除障礙。
『從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因為可藉以成就一切智。

就像這樣善男子!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教化眾生,則其一切作為,無論是舉手、投足都無不是道場,你應知道,每個人都是必須從道場之路磨練過來,最後才能安住於佛法中。』

維摩詰說這佛法時,在場五百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是因為這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呀!」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持世菩薩說:「不然,你去探望維摩詰的病情吧!」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 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 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 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 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 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持世菩薩回佛陀:「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的大任。為什麼呢?因為某次我安處在靜室中,這時,魔王波旬帶領著祂的一萬二千天女來,還有鼓樂絃歌陪襯,陣仗有如天帝出巡。祂們主從都對我的足背稽首,合掌恭敬地問訊,然後立於一旁。我當時真以為是帝釋,便對祂說:『善來僑尸迦!雖說這是你本有的福德,但也不應這樣放縱自己。你應當觀五欲(色、聲、香、味、觸)無常,從而從根本上積求善本。善用身、命、財去修習堅實不易的法門。』

魔王當時回答我說:『正士呀!你就接受這一萬二千個天女吧!她們可以為你灑掃庭院呢!』

我說:『尸迦!不要給我這種不如法的東西,我是追隨佛陀出家的修行者,這些東西不適合我。』

話聲末落,維摩詰就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是魔王波旬來騷擾你修道的。」

當下對魔王說:「 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倒是可以接受。」

魔王驚恐的想:『維摩詰,不要煩我!』

魔王這時想隱形遁走,但卻無法隱身,使盡所有的魔力仍溜不走。這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

魔王害怕,不得已恭敬地行禮,獻上祂帶來的天女。這時,維摩詰便對諸天女說:『魔王已將你們送給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是,便隨她們所需為她們宣說佛法,讓她們生起求道之心。同時,又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之心,已經有法樂可以自娛,就不應該再留戀五欲之樂了。』

天女們於是問維摩詰:『什麼叫法樂?』

維摩詰回答說:『就是指樂於信奉佛法。樂於聽法。樂於供養大眾。樂於拋棄五欲。樂於認知五蘊如同怨賊。樂於正觀四諦了解它們如同毒蛇。樂觀內在感官實無一 物可取。樂於隨護求道的意念。樂於利益眾生。樂於恭敬供養恩師。
樂於廣行施捨。樂於堅守戒律。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勤集善根。樂於勤修禪定使 心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樂於使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佛土。樂於為成就相好,而修習切功德。樂於莊嚴道場。樂於聞深法而沒有畏怯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適時的解脫。樂於親近同修。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同修者,使他們心無障礙。樂於幫助見解偏邪的人。樂於親近善知識。樂於安守清淨。
 樂於修習切成就菩提之法。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法樂!』

這時,魔王波旬對所有天女們說:『我帶你們回天宮吧!』

天女們說:『你既將我們送予這居士,我們也都嚐到這不可思議的法樂,現在都已不想再追求五欲之樂了!』

魔王說:『居士!你可不可以放棄這些天女呀?能放棄一切甘心施捨給他人的,才叫菩薩啊!』

維摩詰說:『我已經放棄她們了呀!你就帶她們走吧!我願切眾生都能法願具足。』

這時,眾天女問維摩詰:『我們要如何安住在魔宮呢?』

維摩詰答道:『姊姊們!有一種修習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當要好好學。所謂無盡燈,就是指以一盞燈去點燃千百燈,讓黑暗通明,而光明則無窮無盡。如果能這樣,眾姊妹們,就像一菩薩開導無量眾生,讓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的求佛道之心也永不止息,並且,隨各人所說的法,而增長一切善法,這就是無盡燈了。你們雖住在魔宮,但以這法門,能讓無量無邊的天子、天女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報佛恩,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

這時,天女們都俯身頂禮維摩詰的腳面。之後,就忽然都從眼前全部消失,隨魔王波旬回天宮去了。世尊!維摩詰有這樣的自在神力,和這樣不可思議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祂那裏探望病情!」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不然,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 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曰:『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 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 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德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這探病的工作。為什麼呢?過去,我曾在父親家中舉辦佈施法會,供養出家人、婆羅門及眾外道和一些貧窮、卑賤、孤苦無依 的人,法會到第七天期滿時,維摩詰來到會場。對我說:『長者之子呀!佈施大法會,不應當像你這樣辦,你應當辦的是法施大會,怎麼就只施錢財呢?

我答道:『居士!甚麼是法施大會呢?』

 維摩詰說:『法施大會,沒有先後,同時供養一切眾生,這就叫法施大會。』
我又問:『怎麼說呢?』

維摩詰答道:『從菩提心生出慈心。以救助眾生為初心,生出無量悲心。以護持正法為目的,生出無量歡喜心。為廣攝智慧,而起平等、無分別的捨心。為抑制自己的慳貪,而行佈施波羅蜜。為化犯戒之行,而行持戒波羅蜜。為行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為離身心之相,而行精進波羅蜜。為徹底覺悟,而行禪定波羅蜜。為追求一切智,行般若波羅蜜。

在教化眾生時,要以空為基礎, 不能讓自己與眾生都執著於有。即使不捨棄有為法,起心動念也要來自無相,不能著相。示現受生,但以無作(因法性本空)為本,才不會落入生滅相。護持正法,以隨時、隨地、隨緣、隨眾生心的方便力;為度眾生,而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對一切事物心懷恭敬,來矯治眾生驕慢的念頭;教眾生以法身、慧命、法財三堅取代仲生最執著的身、命、財;教導眾生以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佈施、念持戒、念天),來取代從五蘊八識裡孵出來的顛倒想。教眾生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與人互動,來喚醒他率真的本心;教導他光明正大的奉行善法,讓自己的身命清淨不染。

教眾生以心能清淨為喜,而親近聖賢看到壞人不起厭惡心,願去調伏他。教導眾生出世法,讓他們發起追求更高智慧、更高境界的深心。教導眾生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為前提。以無諍之心生活,讓自己常處清靜、悠閒;以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解脫眾生所受的繫縛為目的,而致志修行。 以求相好及往生淨土之心,起福德之業。

瞭解一切眾生的心念,並以與之相應的教法教育他,來起智慧之業。對一切法,不取不捨,契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智慧法門。斷除一切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 法,起造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德福報為初心,幫助成就圓證菩提之法。就像這樣,

善男子!這就是法施之會!菩薩若能以這方法作佈施,那他就是大施 主,能成就一切世間的大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這法時,在場的婆羅門眾有二百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也即時得到清淨心,感歎從未有這樣的感受。於是向維摩詰以頭面觸其足致最敬禮,還解下身上佩戴的瓔珞獻上,但維摩詰推卻不受。

我說:『居士!請收下!然後隨你的意願給人好了。』

維摩詰這才接受我獻的瓔珞,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分給會中最貧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與會的一切大眾,都得以親見這位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在佛土變成四柱支撐的寶台,寶台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這些飾物層層堆疊,卻全都能一覽無遺。

這時,維摩詰顯示神通之後,就又說道:『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施捨最卑賤的乞丐,那他所植的福田等同如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以平等心作佈施,不求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

當時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看見維摩詰的神力,又聽祂所說的話,立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是因為這樣,才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探病之責啊!」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就像這樣,所有菩薩都各向佛述說無法探病的緣由,還把維摩詰所說的話,都一一重複出來。結果都說自己沒資格去探病。

【卷四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3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2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2 方便品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時,毗耶離城中有位長者名叫維摩詰,祂已曾供養過無數佛,已深植善本、得無生忍。祂辯才無礙,隨時能以神通自由自在遊化三界。在說法時,祂總能提綱挈領, 總持所有法門;祂已得四種無畏,能降伏魔道及世間塵勞煩怨;祂更深諳佛法,善於以智慧度人,通達方便法門和如何成就大願;祂完全了解眾生心之趣向,且能區 分眾生根器的利鈍;因長年薰修佛法,內心早已純淑,能在大乘道上堅定不移。

諸 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 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 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世間的言行,也都能謹言慎行,符合佛的威儀;祂心如大海,能納百川。諸佛如來在弟子跟前,也對祂讚歎不已,連帝釋、梵王和世間君主對祂也都備加禮敬。為了 救度世人,行善巧方便,住在毗耶離城中。祂經常以自己的錢財資助城中的貧民;祂戒行清淨,對應毀、應禁之事都知所進退;祂以堅忍心來收攝自己的嗔恚心;以 大精進來收攝自己的懈怠心;更以禪定寂靜來攝受自己的亂心;以定發慧,攝收無明癡想;雖然祂只是白衣居土,但卻能奉持沙門的清淨戒律;雖然在平常家庭生 活,卻不受三界染著;向妻子示現諸有,卻也仍勤修梵行;樂於離群獨處;雖然穿錦衣華服,但卻著意讓自己相好莊嚴;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但卻偏愛禪悅之味。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即使在賭博遊戲中,祂都還常行教化、藉機度人;祂雖然不排斥外道異端,但卻完全不減損自己的正信;雖研習世間典籍,但是常樂佛法。與祂接觸過的,都無不對祂敬愛有加,也都同意祂最應受人們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執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離國的老老少少。祂像常人一樣營生牟利,可是,當賺錢時,祂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祂冶遊山川,卻時時藉機饒益眾生;祂參與政治,以 救護世人為已任;在議論時,祂將議題導入大乘;進入學堂時,祂循循善誘,讓兒童都能獲得啟蒙;進入妓院,祂向從業者曉示色欲之過;進入酒館時,祂便勸人戒酒以立其志。

若 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 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 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果是在長者群中,祂就成為長者之尊,為長者們說法;若在居士群中,祂就成為居士之尊,勸居士們斷除貪著;若在武士刹帝利群中,祂就會成為刹帝利之尊,勸他 們忍辱;若在婆羅門眾當中,祂一樣會成為婆羅門之尊,告誡他們要謙卑,避免驕慢;若在諸大臣當中,祂也會成為大臣之尊,教導大臣們要奉守正法;若在諸王子 中間,祂就成為王子們的老師,教導他們忠孝之道;若在內宮侍從中間,祂會成內官之尊,教導宮女們遵守王法和倫理;若在平民百姓中,祂會成為百姓之尊,教導 他們以行善興福;若在諸梵天之中,祂會成為諸梵天之尊,教導他們佛的勝慧;若在帝釋天中,帝釋天也以祂為尊,祂則會向祂們示現佛法中的無常之法;若在護法 的天王中,祂同樣也會成為天王之尊,跟天王們一起護佑世間眾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長者維摩詰就是這樣以無量的方便饒益眾生。有時為了教化眾生,祂會以疾病現身。當祂生病時,國王、諸大臣,和諸賢德長者、居士及婆羅門、諸王子及祂們所統轄的下屬等成千上萬人,都會前來探視病情,維摩詰就趁他們來問疾的機會,廣為他們宣說正法,祂會說: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諸 仁者!我們的身體無常、無強、無力、無堅,像這種這麼容易朽壞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它是痛苦、煩惱和疾病的集合。諸仁者!只要是智者,都會了解不能太依賴這 個身體,它有如水中聚集的泡沫,一碰即破;如空中的氣泡,稍縱即逝;如火中焰影,由渴愛中來;又如芭蕉,中空無實;也如幻夢,由顛倒而起;更如夢境;因虛 妄而有;如光下黑影,隨業生發;如耳際聲響,順因緣生;如天際浮雲,轉眼消散;如雷霆閃電,念念不住。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 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這身體無主:像地一般,非我所有;像一般,稍縱即逝;像風一般,無蹤無影;如水一般,動盪不;四 大就是它的家。它原來是空,既非我,也非我所有;它無知,如草木瓦礫;無作,如落葉隨風;它污濁不淨,穢惡充滿;它是虛假不實的,雖沐浴奉食,也終歸寂 滅;常為災難、疾病所苦;如丘墟枯井,每天為晚景所逼;此身無法安定,終歸死所;它像毒蛇、怨賊,是由空和五陰等入所聚集而成,空幻不實。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由此生解脫知見。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 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 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諸仁者!這身體就是這樣令人厭惡,人應追求佛身。為什麼呢?佛身就是法身。這法身是集無量功德與智慧所生;從持戒定慧得到解脫,解脫知見由此而生;是從修習慈悲喜捨而生;從修習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波羅蜜而生;從方便善巧而六種神通而生;從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而生;從修習三十七道品而生;從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而生;從斷除一切不善之法、聚集一切善法而生;從真實而生;從不放逸而生。從這類無量的清淨法而生出來的如來法身。諸仁者!凡想得佛身,斷除一切眾生生老病死之苦的人,都應當立下誓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長者維摩詰就這樣,向所有前來探望祂病情的眾生說法,使得無數來探病的訪客,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卷二完】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1